文史資料記載,有關劉三姐的傳說從唐朝開始在廣西流傳了。根據民俗學家研究的結果, “劉三姐”現象起源于廣西特有的“歌圩”文化。關于“劉三姐”的傳說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流傳最廣,可信度高,學術界也基本認可的版本都有一個共同點家都認為劉三姐出生在宜州,出名在柳州。
深究起來,這還是有一定歷史事實根據的, “劉三姐”傳說故事中的宜州個地方都屬于柳江流域,而且宜州處在柳州的上游,劉三姐是完全有可能從宜柳州的。今天的柳州,不僅留下許多諸如魚峰山、小龍潭等和劉三姐傳說有關而且處處都有唱山歌的“三姐遺風”,這更能說明劉三姐和柳州之間更有緣分。
“劉三姐”的柳州價值,柳州旅游文化,旅游風光,價值。廣西山歌文化,的影響。
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的創作人員在鄧昌伶同名劇本的基礎上,融入了廣西人喜聞樂見的彩調劇手法,創作了彩調劇《劉三姐》。該劇在廣西演出后,立刻引起了轟動。隨后,彩周劇《劉三姐》在全國各地演出,受到了熱烈歡迎。1 961年在北京演出的時候,主演劉三姐的何佩云還受到了國家領導人最高規格的接見。同年,由著名詞作家喬羽改編自柳州彩調劇,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在桂林拍攝的彩色故事片《劉三姐》上映,在全國掀起了《劉三姐》的熱朝,甚至風靡東南亞。需要特別提及的是,電影《劉三姐》里那動聽的歌聲并不是在劇中扮演“劉三姐”的演員黃婉秋的原聲,而柳州妹傅錦華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進入21世紀,隨著人文旅游的興起,文化資源成為旅游借力的第一力量。 “劉三姐”成了廣西各地“爭搶的對象”。柳州將“劉三姐”和山歌文化結合起來,營造《劉三姐故鄉的歌》等文化品牌項目,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成為柳州旅游文化第一品牌,同時把柳州魚鋒山推向柳州八大柳州景點之一。 |